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趋势是
A.石器——铁器——青铜器 | B.青铜器——石器——铁器 |
C.铁器——石器——青铜器 | D.石器——青铜器——铁器 |
下列与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无关的一项是( )
A.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
C.外来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 D.耕地面积的扩大 |
唐朝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政治原因是( )
A.安史之乱 | B.永嘉之乱 | C.七国之乱 | D.靖康之变 |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 B.山东、江南 |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 D.山东、山西 |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私有制④国家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 B.贮粮窖穴 | C.稻谷遗存 | D.炭化谷粒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从技术上看,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6分)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针对材料二、三,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2)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说:古代农民太辛苦,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 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 (2分)
②从 地 位 上 看: (2分)
③从国家政策上看: (2分)
(3)对于材料三: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④请你以乙同学的身份对甲同学的分析进行评论。(4分)
⑤对于材料中垦殖和利用土地的做法,甲、乙同学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共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甲、乙同学的讨论作出结论。(4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战国、秦汉时期,形成四大经济区域不同特点的决定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 B.开发的早晚不同 | C.统治者重视程度不同 | D.人口密度不同 |
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 )
A.耦犁 | B.都江堰 | C.郑国渠 | D.井渠 |
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 B.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
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描述古代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说“有了它才有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的川行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这里的它应该指的是
A.郑国渠 | B.西门豹渠 | C.坎儿井 | D.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