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 |
B. | 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 |
C. | 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 |
D. | 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
实验室制取 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 ,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⑤⑥ | B. | ①④②③⑤⑥ | C. | ①③②④⑤⑥ | D. | ③①②④⑤⑥ |
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两种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2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 B.CO2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C.空气中氧气含量越多越好 |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越好 |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CO、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图表示两项实验:
①在燃着的蜡烛甲、乙上倒扣一只烧杯;
②往放有燃着的蜡烛丙、丁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
在两项实验中先熄灭的蜡烛分别是
A.甲、丙 | B.甲、丁 | C.乙、丙 | D.乙、丁 |
某气体由H2、CO2、CO、N2中的两种气体组成,为确定其成分依次进行下列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
②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该气体成分可能是( )
A.CO,CO2 | B.CO,H2 | C.CO2,H2 | D.CO、N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二氧化碳有毒,所以在进入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岩洞时要小心 |
B.实验室可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
C.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该固体不是氢氧化钙而是碳酸钙 |
D.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装满,可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变浑浊,装置③增重3.6g,装置④增重2.2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
B.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只有甲烷、 |
C.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
D.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 |
仔细观察在煤炉中燃烧的煤,你会发现有如下图所示的现象。请你指出在图中蓝色火焰处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C+O2 CO2 |
B.2C+O2 2CO |
C.2CO+O22CO |
D.CO2+C2CO |
实验表明,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能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与反应条件有关 |
B.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
C.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化学性质不同 |
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组成不同 |
美国首颗“嗅碳”卫星在2009年2月24日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坠毁,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大气污染物 | B.都能与水反应 |
C.都能还原氧化铜 | D.都能通过碳与氧气反应制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