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下,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要直接验证镁、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A.Fe、MgCl2溶液、Cu |
B.CuSO4溶液、Fe、MgCl2溶液 |
C.FeCl2溶液、Cu、MgCl2溶液 |
D.MgSO4溶液、Cu、FeSO4溶液 |
分别用以下三组物质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①Zn、Cu、稀硫酸;②Zn、Cu、MgSO4溶液;③Zn、CuSO4溶液;
④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仅用组内物质就能够直接达到目的是
A.仅有①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向 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一定有锌粉剩余 | B. | 所得溶液中一定有 |
C. | 一定有银粉生成 | D. | 所得溶液中一定有 |
某同学探究金属单质的活动性时发现 、 都能跟稀硫酸反应,而 不能; 能在X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A.Ag | B.Zn、Ag | C.Zn、Fe | D.Fe、Ag |
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
则:①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
②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Al(NO3)3、Zn(NO3)2和Cu(NO3)2;
④向固体乙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A.4个 | B.3个 | C.2个 | D.1个 |
将镁粉加到一定量的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渣中可能有Cu、Fe、Mg | B.滤渣中可能有Cu、Mg |
C.滤液中可能有 Cu(NO3)2 | D.滤液中一定有 Mg(NO3)2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验证Fe、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种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所需试剂如下,其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FeSO4溶液、Cu、Ag | B.FeCl2溶液、Cu、Ag(NO)3溶液 |
C.Fe、CuSO4溶液、Ag | D.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渣中可能含有锌 |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
C.滤液中可能只有一种溶质 | D.滤液中一定有Zn2+ Cu2+ Ag+ |
用置换反应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下列各组药品能达到目的的是
A.Ag、FeSO4、CuSO4 | B.Fe、Cu、H2SO4 |
C.Fe、Cu、ZnSO4 | D.Fe、Cu、KOH |
向含有和Cu(N0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铁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1时,溶质的种类、析出的金属单质种类均为3种 |
B.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2时,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
C.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3时,溶质为Fe(N03)2 |
D.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2时,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
在盛有AgNO3和Mg(NO3)2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滤渣是
A.Mg | B.Ag |
C.Zn和Ag | D.Zn和Mg |
现有铁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在5.6g该混合物种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若混合物为 、 ,m可能是0.2g |
B. | 若混合物为 、 ,m不可能是0.2g |
C. | 若混合物为 、 ,m可能是0.1g,则该混合物种铁的质量分数为50% |
D. | 若混合物为 、 则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 |
在已调节至平衡的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放入 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放入 镁粉,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 铝粉,反应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若只将天平左盘烧杯里的稀硫酸换成 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盐酸,其他实验操作不变,反应后也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酸的挥发忽略不计()
A. |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在刻度盘中间 |
B. |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
C. |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 |
D. | 天平指针第一次最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第二次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