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
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
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
C.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
D.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
已知:2KClO32KCl + 3O2↑,右图表示一定质量的和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 B.生成的质量 |
C.固体中的质量 |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
实验室制CO2,向盛石灰石的广口瓶中加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体产生,这主要是 ( )
A.广口瓶橡皮塞处漏气 | B.没有加热 |
C.没有用玻璃棒搅动反应物 | D.加入的是稀硫酸 |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并回收MnO2和KCl,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A.用装置甲收集氧气 |
B.用装置乙溶解完全反应后的固体 |
C.用装置丙分离MnO2和KCl溶液 |
D.用装置丁蒸干分离后的溶液得KCl晶体 |
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是催化剂 |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充分观察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碎瓷片——加快蒸馏速度 |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气体不纯 |
实验室制取CO2具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要求连接仪器;②向漏斗中加盐酸;③向反应容器中加入大理石;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气体。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⑤ | B.①③②⑤④ | C.⑤③②①④ | D.①④③②⑤ |
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④收集氧气; ⑤停止加热;⑥将导管移出水面。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 B.①﹣②一③一④一⑥一⑤ |
C.②一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 D.②一①一③一④一⑥一⑤ |
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右图),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 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二氧化碳和石灰水 |
B.石灰石和稀盐酸 |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
D.铁粉和水 |
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不漏气的是
A. | B. | C. | D. |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