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右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D.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 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
C.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 D.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 B.自给自足 |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
(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赵奢列传》)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
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 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1年)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
1 |
1 |
隋(598~618年) |
9 |
4 |
3 |
1 |
|
|
1 |
1 |
2 |
|
4 |
|
|
2 |
|
唐(618~907年) |
32 |
11 |
32 |
24 |
4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
4 |
7 |
1 |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他强调的是
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 | 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 |
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 | 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 |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3025541 |
62.9% |
1122476 |
37.1% |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精耕细作 | D.男耕女织 |
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商 |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与下图展现的水利工程相关的是
A.是东汉治理黄河的重要场景 |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
C.为秦军并吞六国提供了军粮 | D.曾是韩国采用的“疲秦计” |
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 B.唐代 | C.宋代 | D.明清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
唐朝均田制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 B.开始实行均田制度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