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白渠 ④灵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犁是农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由人来耕作的石犁 |
B.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能松土、翻土、作垄,但构造比较简单 |
C.秦朝统一岭南后,犁耕方法随即推广到珠江流域 |
D.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和犁壁,可自动调节以适应深耕浅耕需要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B.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 B.礼乐制度的崩溃 |
C.宗法关系的疏远 | D.铁犁牛耕的出现 |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此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原因是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
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 B.春秋战国 | C.秦统一后 | D.明清时期 |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北魏实行均田制 |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
《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 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 |
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 | 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 |
《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