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土地私有制度 |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 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井田制 |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封建主”指新兴地主阶级 |
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民)自实田”,这一举措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是
A.核实全国土地数量 | B.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 |
C.保证了赋税的征收 | D.调动了农民垦田的积极性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种种不利因素”包含( )
①政治体制 ②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或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③理学的束缚 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
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
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井田制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
A.发展农业经济 | B.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C.取得战争胜利 | D.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
我国古代某位君主亲身示范农耕以示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态度,使用下图所示工具最早的君主是
A.汉高祖 | B.元世祖 | C.唐太宗 | D.乾隆帝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