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消费结构 | B.市场意识 | C.小农思想 | D.节俭习惯 |
张传玺认为,始皇三十一年,颁发“使黔首自实田”令,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使秦王朝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李永田则认为,这里的“实”字是“充实”之意。据此,关于“使黔首自实田”理解正确的是( )
A.张传玺否认了战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B.是李永田对秦代土地制度的准确概述 |
C.李永田认为这是驱民归农的一项措施 |
D.李永田完全赞同张传玺土地问题的观点 |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 B.具有再生性 | C.具有脆弱性 | D.具有稳定性 |
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
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
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
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这副对联所盛赞的是 ( )。
A.神农教民农耕 | B.黄帝创制历法 |
C.尧舜禅让 | D.大禹治水 |
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沉重的徭役 | B.沉重的赋税 |
C.水旱灾害 | D.农业技术的落后 |
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繁多的赋税 | B.沉重的徭役 |
C.苛刻的兵役 | D.土地兼并 |
下面是某人观察右图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 )。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犁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