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B.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C.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传统中国为一个农业社会,人民依赖土地生活,与土地的关系密切。有关中国历史上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魏实施均田制,原则上需由政府授田,才能经营土地 |
B.战国到秦汉时代,私人可以拥有土地,也有土地买卖的行为 |
C.西周时代土地为贵族所有,农民耕种所得全都交给贵族 |
D.唐代前期沿袭北魏均田制,政府依每产人口给予田地耕种 |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 B.宗法制的解体 | C.社会人口的增加 |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坎儿井 | D.灵渠 |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 B.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是( )
A.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 B.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
C.皇室土地所有制 | D.国家所有制 |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④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B.青铜器的制造 |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 D.水利工程的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