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
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
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研制 “飞船” 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申报》附送)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下图)。这反映了

A.《申报》是介绍外国先进科技的报刊
B.通俗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清政府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
D.报纸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真实性原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外报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 D.大家子弟的谨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以汉字拼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 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 do you do)等,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英语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B.上海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C.中国民主政权建立与发展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

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A.有线电报最早于上海出现 B.上海有线电报由西人架设
C.台湾电报完全不需要外国. D.台湾电报是台湾人自办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