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取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 D.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又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清朝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当时

A.“天朝上国”观念复兴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 D.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 “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  “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世俗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外经济文化思想交融的痕迹。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际,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终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1992年中国企业家常通过互联网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  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