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 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说明作者认为这种改变代表(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C.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D.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发动护法运动 B.与共产党合作
C.建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条件发展创造了条件
D.完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临时大总统有权单独行使行政权
(3)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自由          (4)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1)(2)(3) B.(1)(2)(4)
C.(1)(3)(4) D.(2)(3)(4)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据此判断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典型的民权主义措施的是(  )

A.改组国民党 B.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C.建立黄埔军校 D.组织北伐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根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1912年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凡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后来,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指出:“ 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这种变化不能反映出(   )

A.孙中山在维护共和屡次失败后的思考
B.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帮助的结果
C.孙中山已明确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