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 B.易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对“非民族革命”正确理解是(    )

A.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 B.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革命纲领带有排满特征 D.领导阶级的软弱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    )

A.推崇尊孔复古 B.建议完善代议制民主
C.不认同《临时约法》 D.肯定加强中央权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不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

A.更新观念,学习西方 B.民族觉醒,一致对外
C.兴办实业,挽救危亡 D.崇尚理性,倡导民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白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    )

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
B.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C.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
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处的是(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 B.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C.防患专权,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