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
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
D.辛亥革命促进社会习俗近代化 |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
C.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
台湾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口号、宣言、论断的出现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以下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 B.④②③① | C.②①④③ | D.②④①③ |
下图箭头所暗示的是近代史上某一军事行动的历程,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道光30年一同治3年 |
B.武昌起义新军:宣统3年 |
C.中国国民党:民国15年--17年 |
D.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24年 |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
A.新思想的萌发 | B.《资政新篇》的提出 | C.百日维新 | D.辛亥革命 |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国日益与与世界潮流接轨 |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②③④① | B.①④③② | C.②③①④ | D.①②③④ |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这里的“去年之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护国运动 | D.护法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