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 B.信仰即可得救 |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某学者指出: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这主要表明( )
A.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B.封建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
C.近代科学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 |
D.人文主义占据着思想界的主流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 B.世俗权力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
C.教皇和君主划分了势力范围 | D.西欧宗教改革的任务已全面完成 |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西欧社会的转型 |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 D.整体世界的形成 |
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一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实际上(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摧毁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
D.宗教改革因教会兜售赎罪券而引发 |
“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 | B.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 |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 | D.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 |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 |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
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 )
A.承认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秩序 |
B.为封建贵族特权辩护 |
C.带来世俗界上帝“弃民”的沉沦 |
D.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