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 (2分)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政治发展有何积极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四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并说明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    )

A.承认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秩序
B.为封建贵族特权辩护
C.带来世俗界上帝“弃民”的沉沦
D.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否定了基督教长期传颂的教义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马丁·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

A.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发财致富
B.反对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C.主张改革宗教否定教权至上
D.认为苦修和事功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大论战。在路德的攻势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来。该“大论战”的主题可能是(    )

A.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B.禁欲主义与个性自由
C.“信仰得救”与教会救赎 D.理性主义与公民主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