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纳尔·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陆,“是为了像所有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材料二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这次挑战具有极其深远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到该世纪中期,原本只是路德个人的一次反叛教会的行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的统一。16~18世纪,西欧君主利用宗教争端紧紧控制了社会。通过限制诸侯贵族,王室得以拓展自己的势力并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能力。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四 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启蒙主义的政治思想逐渐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
请回答。
(1)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依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结合史实说明,启蒙思想家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提出挑战的社会根源?美洲的革命领导者是怎样把启蒙思想作为“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是如何发展陆九渊心学体系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 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 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 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 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 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 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 年 2 月 1 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说明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
(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 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16分)
材料一:(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
“基督徒应当听劝,努力跟从他们的头基督,经历痛苦,死亡,和地狱。”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如何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 (2分)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政治发展有何积极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四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并说明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新艺术创造的要求,一种既能回顾寻根于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方法,又可以立基于世俗音乐的主调风格音乐,终于在1600年前后应运而生,在音乐舞台上出现了歌剧这一体裁。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材料三 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世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改革需要新思维,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各方人士为改革出谋献策。……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
——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歌剧的出现是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这一“时代潮流”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这一时期在文学、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各举一例)。(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称为“人的发现”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逐渐形成思想市场,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9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其提出的社会原因。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2)与材料一相比,加尔文与马丁·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教会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教”而横加摧残。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其所著《对话录》中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他下令烧毁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在教会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被破坏,修道士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字迹,去抄写神学教义、信条、神奇故事、修道院编年史等,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毁灭而失传。教会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人们必须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
-----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
材料三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四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
──狄德罗《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思想统治方面与西欧教会的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这两种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政论家蒋百里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后,梁启超评价说:“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金宝山也评论道:“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学说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材料四中的评论者认为文艺复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又是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的?(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认识,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①引发了一些社会疾病;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药方;③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
──据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3)你赞成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