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实现富国强兵 |
C.引领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 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设立工场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近代学校制度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度 颁布宪法 |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钦定学堂章程》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4 1876 1892 1895 1902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学制》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64 1872 1866 1874 1872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0年 4年 26年 21年 30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1)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日近代化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
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 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6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 B.企业管理制度 |
C.政治制度 | D.教育制度 |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的先声。
材料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材料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摘编自《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回答:
(1)材料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简要说明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
(2)为什么说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材料三中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