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四位学生对下列古今中外几位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商鞅改革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康有为“托古改制”,旨在宣传传统思想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 D.教育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现状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