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10年之后,当时封建王朝的户部(对轮船招商局)给予高度评价:“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胡显中 周晓晶《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刘坤一对官督也有简单说明,这就是“员董由官用舍,帐目由官稽查,仍属商为承办,而官为维持也”。所谓商办,就是“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也即“商务应由商任,不能由官任之”,“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
张之洞对其所辖官督商办企业也称:“用人、理财,筹划布置,……及一切应办事宜,遵照湖广总督札饬,均由督办一手经理,酎量妥办,但随时择要汇报湖广总督查考”,而“督办”则由“湖广总督奏派”。
——严立贤《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中国近代早期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滥觞》
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看待轮船招商局的作用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33年《申报月刊》就中国现代化问题向社会各方面知名人士征文,在收到的26篇短论和专论中,绝大多数人主张中国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大体统计,主张走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仅1篇,倾向于社会主义方式的5篇,主张采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之长,即混合方式的,有9篇,其余未正面或明确回答。在30年代和40年代关于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讨论中,绝大部分的学者,也都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武力《论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问题》(2)材料二反映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关背景。
材料三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何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商务官报》第十六期刊登文章指出:“商部近以京张铁路业己开工修筑,将来路工告竣,张家口地方势为商货转输最要之区。查该处与蒙古地界毗连,道通俄国。凡由东西两路运货出口赴蒙古俄国销售者,再由蒙古俄境贩运货物转辗输运,商贾辐揍,五方杂处。据最近调查该处华商铺店共有1037家,洋商则有英俄德,各国洋行共十七家。商务情形日臻发达,当此商战竞争之际,函宜联络商情,固结团体,较诸他出,设立商会关系尤为重要。”
张家口商务总会于1906年成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张家口商会成立的背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表:《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1)从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三、阐释事物  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3)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是可以萌发”的?
(2)材料二中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材料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思想界都出现反封建思潮。
中国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认为:最初“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为君主,使天下受其利而释其害;后世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为天下之大害”。进而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非决于学校”。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认为: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府,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国王及其政府应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在政府与人民的争执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
——摘编自张永忠《比较黄宗羲与洛克的政治哲学》等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关于君主问题的研究视角并提炼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一一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一一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一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12分)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3分)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1分)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4分)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
(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
(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后,有些爱国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
——转引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实行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促成这种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一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二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和原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生产方式上有何显著变化?
材料三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材料四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官僚资本是以国家所有制形式来实现统治集团利益的资本形式。按此说法,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最早应该出现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同治年间的沿海城市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叫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叫他去学洋务”。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引发了很多争论。
材料一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李鸿章借访美之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来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的、曾经在中国生活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摘自《媒体评论》
(1)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及理由。
(2)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