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 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
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文献中有关隋唐时期的新现象
《新唐书》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唐会要》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旧唐书》
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

材料三  1861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5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1896年,全国24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35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友情提示:解读题型要写出材料信息是什么,产生原因、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他提出:“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材料三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 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永利铔厂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分析该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以来的企业家践行的共同核心价值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书籍、报刊、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全集》
材料二 《申报》大事年表(部分)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1934年
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申报》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
《申报》正式形成股份公司。不久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而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

——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淑清教授在《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指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要立足于本国而又面向世界,使人类文化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等人在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并概述其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其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
他推行考试录用,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
直到20世纪40处代,南京国民政府之下的文官制度,仅按官阶分为若干等级,并无所谓“职位分类”。而海关人员的编制,既有纵的等级之分,又有横的职类之别。赫德早年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
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年终考绩报告有其缺点和弊端,但我们也得承认,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它有符合科学性的一面。它评价指标具体,落笔有着,比起封建王朝通行的用人少有标准、提拔仅仅依据人际关系的陈规陋习,是历史性进步。
从赫德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简评赫德的海关人事行政管理措施。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赫德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
礼物说明
1405—1433年
郑和代表皇帝,“赏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
1793—1794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天文地理仪器、蒸汽机模型、战舰模型等500多件,蒸汽机模型等贺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乾隆帝赏赐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逾3 000件
1853—1867年
1853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畲《瀛环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文字刻碑送到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1867年美国政府将一副华盛顿画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畲
1941年11月
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猫赠与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
1943年2月
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
1949—1950年
毛泽东访苏,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金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苏联回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
1957年11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目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
1972年2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只熊猫;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
1986年11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赠送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对方则赠送了纽约证交所证章
2014年9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教育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恶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丸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成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
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教育理念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B.①②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美国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
中国
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
——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并分析材料一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指出,“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品、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材料二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一度“谤满天下”。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做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以上材料改编自《清史稿》、《辛亥前夜》和梁启超著《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等
请回答: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李鸿章作为“裱糊匠”的作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材料,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9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