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已停止执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基百科全书中指出:元明清时期,除了中国外,李氏朝鲜和日本的德川幕府也曾执行海禁政策,规定除了官方指定国籍的商人外,一律禁止别国商人到本国贸易。这反映了“海禁”政策(    )

A.十四世纪前后全世界都实行
B.贯彻于中、朝、日三国的统治始终
C.实质是政府垄断贸易的政策
D.是朝贡贸易体制的法制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

A.闭关自守 B.歧视商人 C.官府垄断贸易 D.重农抑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对中国最长远的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