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策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
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
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列强的侵华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表明明朝政府( )
A.重视商品市场管理 | B.限制对外贸易发展 |
C.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 D.固守重农抑商传统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 B.百工亦为本业 |
C.农工商比重适当 | D.农工商任其消长 |
雍正皇帝认为:“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海禁 | B.重农抑商 | C.工商皆本 | D.盐铁官营 |
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 )
A.①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②③ |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 B.重商主义 | C.“朝贡”贸易 | D.海外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