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 33750 -- 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则达到57500一86250公斤。这(     )

A.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表明明清统治者未执行“海禁”政策
C.说明“重本抑末”政策有夸大嫌疑
D.证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鼓励海外贸易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的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重商主义 C.“朝贡”贸易 D.海外殖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发展 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  )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时势”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隔绝于世”表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安于现状”说明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D.中国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③成为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④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