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
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该是( )
A.林则徐 | B.张之洞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D.民主和科学 |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③④ |
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之一。对以下两张图片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 |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
D.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 B.洪仁玕、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变法” | D.“兼容并包” |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维新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