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
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主要是因为他( )
A.率先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
B.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C.第一个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
D.对封建礼教进行最猛烈的批判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
晚晴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 )
A.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 |
B.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 |
C.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 |
D.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 |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焚书》——主张民主共和
②《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敬告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
④《庶民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 | 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
C.君民共主 |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一 |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
以下是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
修身 |
读经 讲经 |
中国 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几何 代数 |
植物 动物 |
理化 |
图画 |
法 制 理财 |
体操 |
合计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20 |
8 |
8 |
4 |
3 |
10 |
180 |
以上图表,反映了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①添设西学课程 ②科目设置全面
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D.“历史就是今昔无休止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