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据此推断,下面孔子的哪个主张有可能贴不上“正能量”的标签(    )

A.提倡“为政以德” B.仁者爱人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C.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活字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举行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

A.隋唐的草书 B.宋代的风俗画
C.元代的杂剧 D.明清的小说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以书法、绘画抒发自己的意趣、思想,明末清初石涛的绘画作品《睡牛图》中绘一人在牛背上凝思,意境孤凄,自题曰:“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这一艺术作品的主要寓意是(     )

A.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耕经济的反思
B.讽刺了中国人闭关锁国,不了解世界大势
C.表达了作者懒散不愿入仕的心绪
D.作者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视剧《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   )

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清明上河图》
C.御书房悬挂着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 D.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D.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巨匠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司汤达的小说创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柴可夫斯基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

A.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B.浪漫主义的文艺
C.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术馆陈列着三幅世界名画,下列与名画顺序相对应的信息,正确的一组是
 

A.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 B.写实派、印象派、现代派
C.写实派、抽象派、现代派 D.古典派、浪漫派、现代派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博和吴莫愁,这两个名字火爆网络与电视,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绕。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

A.资讯传播 B.新闻报道
C.大众娱乐 D.艺术鉴赏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实行土地私有 B.实行土地国有
C.实行集体耕作 D.实行个体耕作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天,物理学家W·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它美丽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其中一朵是同热辐射有关的问题。驱散这朵“乌云”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电磁感应理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许多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影播映员—火车司机—电视节目主持人-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影播映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网络管理员
C.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播映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影播映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温家宝曾提出,中国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科技成就中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     )

A.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B.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希望工程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 (    )

A.“双百”方针的实施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目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背景。
(3)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始班体样。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分裂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