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某位思想家在阐释自己著书意图时说:“故博证往籍,发明__________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籍口。”__________处应为( )
A.西洋 | B.孔子 | C.新学 | D.戊戌 |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B.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C.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D.李贽笔下的孔子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侵略,被道光帝批为“一派胡言” |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D.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1916年,李大钊称:“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乖诏者弥多”,“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据此可知,李大钊主张
A.应彻底否定儒学 | B.移风易俗应该先行 |
C.批判儒学之糟粕 | D.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活动 |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益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 B.否定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① 林则徐 ② 洪秀全 ③ 张之洞 ④ 严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图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及其说明。该封面的设计意图最可能是( )
A.倡导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B.号召学习美国实业救国 |
C.寄望中国青年改造社会 |
D.主张仿效法国激进变革 |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1916年,李大钊称:“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乖诏者弥多”,“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据此可知,李大钊主张
A.应彻底否定儒学 | B.移风易俗应该先行 |
C.批判儒学之糟粕 | D.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据此可知陈独秀
A.反对民主共和 | B.强调思想启蒙 |
C.主张国民革命 | D.倡导社会主义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