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在某一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上述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辛亥革命中 |
C.义和团运动中 | D.鸦片战争中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
B.缺乏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 |
C.领导集团的内讧 |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的相同点是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土地
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 B.义和团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 | D.辛亥革命 |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请回答:(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 |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
《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相隔不长,前者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主张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
B.主张效仿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C.唤醒了中国人,促进思想上的启蒙 |
D.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
据记载,在某一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上述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辛亥革命中 |
C.义和团运动中 | D.鸦片战争中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 B.产品上交国库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兴办学校教育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东南互保”局面。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A.中央失去对有效地方控制 |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