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
B |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
C |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
D |
“民主君客 ”论、“天下之法 ”论、“工商 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 |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
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黄斡(1152—1221) 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
A.《四书集注》 | B.《阳明先生文录》 |
C.《天下郡国利病书》 | D.《船山遗书》 |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朱熹 | B.王阳明 | C.李贽 | D.黄宗羲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制天命而用之。”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为国赴死的节操大义,他的仗义死节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赞扬,论者以为其因实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
C.重塑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
D.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
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
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