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中期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 )
A.三省六部的官员上朝议事 |
B.《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 |
C.安徽三庆班徽戏剧团进京献艺 |
D.统治者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政策 |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想象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
A.朱熹是教育家,被奉为“圣人” |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
C.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对儒学贡献大 |
D.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术语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 | B.“知行合一”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理” 与“气”的地位 |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
C.唯物与唯心 |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
以下古代思想家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的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守仁 | D.王夫之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该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