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
C.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 D.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
A.道家的“无为” | B.儒家的“仁” |
C.佛教的禅宗 | D.“天人感应”学说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仁政”思想 | B.“天人感应”思想 |
C.宋明理学思想 | D.“经世致用”思想 |
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
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他”指的是( )
A.庄子 | B.老子 | C.程颐 | D.王守仁 |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树立理学统治地位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修身养性,提高修养 | D.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
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A.自然天体运行规律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 D.“天人感应”的理论 |
下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