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 B.探究天理的途径 |
C.儒家的纲常伦纪 | D.发明本心 |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 B.魏晋南北朝 | C.隋唐 | D.宋朝 |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
王守仁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下列主张与之相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知识即美德 |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D.人非工具 |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中国古代有“虎溪三笑”的典故,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诗歌创作呈现繁荣景象 |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C.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 B.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