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 | B.良知就是人性 |
C.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 | D.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钱乘旦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 B.有理而后有气 |
C.宇宙便是吾心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 B.佛学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因果轮回 | B.“天理” | C.修炼养生 | D.致良知 |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 B.唐代学者 | C.宋代学者 | D.明清学者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女主主政,古而有之。唐代的武则天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盛世,为大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吹毛求疵”,胡说什么“女主乱政”。说明这些理学家存在着
A.性别歧视思想 | B.男女平等思想 | C.仁政德治思想 | D.人文主义思想 |
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右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
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
C.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 |
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 | B.社会发展的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人的情感、感受 |
理学即是三教合一的新儒学,三教指( )
①儒学 ②道教③佛教④基督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的是( )
A.陆九渊 | B.王守仁 | C.李贽 | D.朱熹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