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谈论神与人的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
C.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
D.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 B.董仲舒 | C.王阳明 | D.李贽 |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i,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
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学说 | B.“因信称义”主张 |
C.“大一统”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 )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
D.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
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儒佛道)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历史发展的主流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
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 |
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
D.记录者可能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 |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骄横好胜的江都王(今扬州)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其中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据此可以反映出
①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②儒学地位上升
③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