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
王国势力强大 |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
C. |
现实统治需要 |
D. |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
A. |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
B. |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
C. |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D. |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C.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西汉前期,政府把士兵大量复员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一再降低赋税,甚至实行三十税一,这种做法集中体现了
A.黄老之学 | B.儒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 B.商业发展 |
C.儒学受抑 | D.武功增强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
C.完善法治机制 |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C.“大一统”的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 “士大夫寻求人生真理,奉为举世为人之最大宗主,与夫最后归宿者,几乎惟禅是主。”这说明
A.佛教挑战儒家思想的地位 |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
何兆武等人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已经不是先秦儒家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一番改造以适应汉王朝封建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A.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B.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C.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