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
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 )
A.韩非子 | B.董仲舒 |
C.陆九渊 | D.黄宗羲 |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
汉书儒林传载:《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这表明儒者( )
A.对统治方式的至高要求 | B.对道德教化的责任意识 |
C.对理想社会的孜孜追求 | D.对政治目标的复古倾向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
学者冯友兰认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在此否定( )
A.儒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
B.儒家对国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 |
C.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 |
D.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2009年7月22日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大一统 |
C.天人感应 | D.无为而治 |
下列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遏制了中国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B.加强了思想控制 |
C.使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
D.使中国其它思想绝迹 |
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
A.应用性技术 | B.农作物良种 |
C.手工业产品 | D.书画艺术品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
A.政权开放 | B.商业发展 |
C.儒学受抑 | D.武功增强 |
“今窃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