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A.兼爱 | B.以礼入法 | C.理学 | D.致良知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 B.恢复礼乐秩序 | C.建立教育体系 | D.加强中央集权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
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 |
B.认为中国有持续、古老、辉煌的历史 |
C.认为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 |
D.对中国的儒家学说非常崇拜 |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 B.董仲舒 | C.王阳明 | D.李贽 |
有学者指出:“中国存在两种宗教权威——天和祖先,一方面是天地组成的宇宙领域,另一方面是人类关系构建的社会领域。皇帝为了取得绝对主权宣布两种权威均归他所有。”与古代中国皇帝的绝对主权和“两种宗教权威”有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传统 ②先秦的法家思想③汉朝的儒家学说 ④明清的思想批判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①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有利于儒家的显贵 ④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
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
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君权神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