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特征与微生物代谢不符( )
A.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很大 | B.能迅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C.严寒、酷暑中代谢均异常旺盛 | D.代谢异常旺盛 |
发酵工程在工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结合赖氨酸或谷氨酸的生产实际,回答相关问题。
(1)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 和 。目前采用① 已经选育出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 新菌种。
(2)在发酵过程中,产物源源不断地产生。这说明赖氨酸或谷氨酸的生产采用了 的发酵方式。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赖氨酸或谷氨酸的发酵菌种为 ,常需增加通氧量。当发酵生产的产品是代谢产物时,还要采用② 等分离提纯的方法进行提取。
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右下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菌密谋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
B. | 稀释率从 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度不断提高 |
C. | 稀释率超过 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
D. | 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 点附近 |
水华可因蓝藻爆发所致。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某种细菌限制蓝藻数量,相关实验的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⑥表示实验步骤。
请回答问题
(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属于细胞。蓝藻的停放类型通常是。
(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
(4)图中⑤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
(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
1)下图为某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属于 代谢产物。
②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最大。
(2)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①、②、③、④,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业的温度条件下
第三步:在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
① 。
② 。
③ 。
④ 。
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重要的初级代谢产物 |
B.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 |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菌产量也不再增加 |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大肠杆菌群体生长规律实验时,错误操作是( )
A.在调整期扩大接种 | B.随时调整pH |
C.在稳定期连续培养 | D.定期检测菌体数目 |
下列不需要利用发酵工程的是( )
A.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 | B.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可移植的皮肤 |
C.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 D.工厂化生产青霉素 |
用蔗糖、奶粉和经蛋自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通过乳酸菌发醉可生产新型酸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消耗量与乳酸生成量呈正相关 | B.酸奶出现明显气泡说明有杂菌污染 |
C.应选择处于对数期的乳酸菌接种 | D.只有奶粉为乳酸菌发解提供氮源 |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问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如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为_____________,碳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一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__________________的微生物。
(5)⑥为__________组,⑦为__________组,设置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⑤一⑥采用______________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家从70~80℃热泉中分离得到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 |
B.统计某一稀释度的5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M4、M5,以M3作为该样品菌落数的估计值 |
C.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
D.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
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03、Na2HP04、KH2P04、MgS0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
A.酵母菌 | B.自生固氮菌 | C.各种细菌 | D.纤维素分解菌 |
不同微生物有各自的代谢特点,人们常据此分离鉴别微生物的种类。实验室有两个菌种:胱氨酸依赖型细菌(无胱氨酸不能生长),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
但试管上标签脱落。某同学的鉴别思路是配制3个培养基,只接种其中的任一菌种,根据生长状况将其鉴别出来,另一种自然鉴别出来。请根据这一思路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两个菌种的试管上分别标记A、B;
第二步:配制不含胱氨酸和甲基营养物的培养基,分别倒入3个培养皿中,标上l、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微生物的培养一样,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都应注意_______操作,否则将导致实验失败。
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们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R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细菌周围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2)中的原因而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纤维素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产生纤维素酶较多的菌株。
(1)写出实验步骤:
①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成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制备含有___________的固体培养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获得纯净的高产菌株,需进行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