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化学科学与探究
化学科学特点
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
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化学的发展趋势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绿色化学
化学史
化学研究方法与工业化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方法
层析法
定量研究的方法
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及作用
工业制取硫酸
工业合成氨
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
工业制取硝酸
铜的电解精炼
高炉炼铁
工业制取漂粉精
工业制取水煤气
硅酸盐工业
工业制烧碱
纯碱工业(侯氏制碱法)
工业制氨气
工业制金属铝
氯碱工业
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简介
工业制冰晶石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元素
核素
同位素及其应用
同素异形体
分子、原子、离子
原子团
混合物和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
金属和非金属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化学用语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电子式
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
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物质的量与其浓度和气体摩尔体积的综合应用
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
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化学常用计量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计算
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数目计算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
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液和胶体
溶液的含义
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溶液的组成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胶体的重要性质
胶体的应用
纳米材料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作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结构
原子构成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
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画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应用
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晶格能的应用
用晶格能的大小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
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导电性等的关系
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晶胞的计算
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金属键的涵义
金属键与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的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含有氢键的物质
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重要的氧化剂
重要的还原剂
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燃料的充分燃烧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
燃烧热
中和热
热化学方程式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化学能与热能的应用
化学能与电能的应用
清洁能源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活化能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的作用
焓变和熵变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作用
化学平衡的调控作用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曲线及其应用
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产物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曲线
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产物的百分含量随浓度、时间的变化曲线
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等效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的综合应用
化学平衡的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
离子积常数
溶液pH的定义
测定溶液pH的方法
pH的简单计算
盐类水解的原理
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盐类水解的应用
离子反应的概念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电解原理
弱电解质的判断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离子共存问题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卤族与氮族及其应用
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卤化银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碘与人体健康
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氮族元素简介
氮气的化学性质
氨的物理性质
氨的化学性质
氨的用途
氨的实验室制法
铵离子检验
铵盐
硝酸的化学性质
亚硝酸盐
氯离子的检验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含氮物质的综合应用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
氧族与碳族及其应用
氧族元素简介
臭氧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
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浓硫酸的性质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硫酸盐
硫化氢
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
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
"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
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碳族元素简介
硅和二氧化硅
硅的用途
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硅酸的性质及制法
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
含硅矿物及材料的应用
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通性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
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
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稀土金属及材料
金属陶瓷超导材料
钠的物理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
钠的重要化合物
碱金属的性质
焰色反应
镁的化学性质
铝的化学性质
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铁的化学性质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二价Fe离子和三价Fe离子的检验
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无机物的推断
金属材料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有机物的结构式
有机物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命名
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的关系
辨识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有机物的鉴别
有机物的推断
有机物的合成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
烷烃及其命名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烃的衍生物官能团
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与水解反应
聚合反应与酯化反应
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甲烷的化学性质
乙烯的化学性质
乙烯的用途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烯烃
乙炔炔烃
苯的结构
苯的性质
苯的同系物
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
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烃的衍生物
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卤代烃简介
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
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
乙醇的化学性质
乙醇的工业制法
醇类简介
苯酚的化学性质
苯酚的用途
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用途
甲醛
醛类简介
乙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简介
酯的性质
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有机溶剂
肥皂、合成洗涤剂
表面活性剂
化肥的分类及作用
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
糖类、蛋白质
葡萄糖的性质和用途
蔗糖、麦芽糖简介
淀粉的性质和用途
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造纸
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其摄入途径
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
酶的结构和性质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合成材料
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塑料的老化和降解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意义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化学综合计算
化学综合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
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有关范围讨论题的计算
复杂化学式的确定
数据缺省型的计算
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有关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化学实验
常用仪器及其使用
直接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间接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不能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
蒸发、蒸馏与结晶的仪器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干燥仪器
夹持仪器
连接仪器及用品
其他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试剂的分类
化学试剂的存放
药品的取用
指示剂的使用
试纸的使用
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使用
化学仪器的洗涤、干燥
连接仪器装置
溶液的配制
实验装置的拆卸
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物质的溶解与加热
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过滤
蒸发和结晶、重结晶
蒸馏与分馏
分液和萃取
升华
渗析
盐析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洗气
加热分解
离子交换
物质分离装置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
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明矾成分的检验
红砖中氧化铁成分的检验
几组未知物的检验
食物中淀粉、蛋白质、葡萄糖的检验
海带成分中碘的检验
几种化学肥料的鉴别
粗盐提纯
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水的净化
硬水和软水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保护水资源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收集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的收集
尾气处理装置
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常温反应气体性质实验装置
加热反应气体性质实验装置
冷却反应气体性质实验装置
排气量气装置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装置综合
定量实验与探究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中和滴定
中和热的测定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化学反应机理
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探究化学规律
探究焰色反应
探究离子键的形成
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探究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设计原电池
比较强弱电解质的实验
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的实验
探究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探究沉淀溶解
验证原电池的效果
探究电解池作用
电解原理的应用实验
测定强酸与强酸反应的反应热
探究铝热反应
测定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
探究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
探究对经典问题的质疑
无机物的性质实验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铝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氯、溴、碘的性质实验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氨的制取和性质
硫酸亚铁的制备
探究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氢氧化铝的制取和性质探究
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
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
探究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探究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和品红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探究氨与水的反应
探究氨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钾与水、氧气的反应
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探究镁与水、盐酸及铝与盐酸的反应
给铁件镀铜
探究铁的吸氧腐蚀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检验三价铁与二价铁
检验氯离子
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
有机物的性质实验
石油的分馏
蛋白质的盐析
甲烷的性质实验
甲烷的取代反应
乙烯的燃烧
探究石蜡油分解制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乙炔的燃烧
乙炔的性质实验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乙醇的消去反应
苯酚与NaOH反应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苯酚与溴的反应
苯酚的显色反应
乙醛的银镜反应
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乙酸的酯化反应
乙酸乙酯的制取
肥皂的制取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蛋白质的变性实验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纤维素的性质实验
溴乙烷的制取
脲醛树脂的制取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苯与溴的反应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空气中 C O 2 含量的控制和 C O 2 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燃煤烟气中 C O 2 的捕集可通过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实现。

“吸收”后所得的 KHC O 3 溶液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载人航天器内,常用 LiOH 固体而很少用 KOH 固体吸收空气中的 C O 2 ,其原因是__________

2)合成尿素 [CON H 2 2 ] 是利用 C O 2 的途径之一。尿素合成主要通过下列反应实现

反应Ⅰ: 2N H 3 g+C O 2 gN H 2 COON H 4 l

反应Ⅱ: N H 2 COON H 4 lCON H 2 2 l+ H 2 Ol

①密闭体系中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K )与温度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反应Ⅰ的 ΔH _____(填“ 0 ”或“ 0 ”或“ 0 ”)。

反应体系中除发生反应Ⅰ、反应Ⅱ外,还发生尿素水解、尿素缩合生成缩二脲[ N H 2 CO 2 NH ]和尿素转化为氰酸铵( N H 4 OCN )等副反应。尿素生产中实际投入 N H 3 C O 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N H 3 nC O 2 41 ,其实际投料比值远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催化电解吸收 C O 2 KOH 溶液可将 C O 2 转化为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恒定通过电解池的电量,电解得到的部分还原产物的法拉第效率( FE% )随电解电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FE% Q X 生成还原产物所需要的电量 Q 电解过程中通过的总电量 ×100%

其中, Q X nF n 表示电解生成还原产物 X 所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F 表示法拉第常数。

当电解电压为 U 1 V 时,电解过程中含碳还原产物的 FE% 0 ,阴极主要还原产物为_____(填化学式)。

当电解电压为 U 2 V 时,阴极由 HC O 3 - 生成 C H 4 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当电解电压为 U 3 V 时,电解生成的 C 2 H 4 HCO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实验室模拟“镁法工业烟气脱硫”并制备 MgS O 4 H 2 O ,其实验过程可表示为

1)在搅拌下向氧化镁浆料中匀速缓慢通入 S O 2 气体,生成 MgS O 3 ,反应为 MgOH 2 + H 2 S O 3 MgS O 3 +2 H 2 O ,其平衡常数 K K s p [MgOH 2 ] K s p MgS O 3 K a 1 H 2 S O 3 K a 2 H 2 S O 3 的代数关系式为 K __________;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提高氧化镁浆料吸收 S O 2 效率的有_____(填序号)。

A.

水浴加热氧化镁浆料

B.

加快搅拌速率

C.

降低通入 S O 2 气体的速率

D.

通过多孔球泡向氧化镁浆料中通 S O 2

2)在催化剂作用下 MgS O 3 O 2 氧化为 MgS O 4 。已知 MgS O 3 的溶解度为 0.57g20 O 2 氧化溶液中 S O 3 2 -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以负载钴的分子筛为催化剂,浆料中 MgS O 3 O 2 氧化的速率随 pH 的变化如题图甲所示。在 pH68 范围内,pH增大,浆料中 MgS O 3 的氧化速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制取 MgS O 4 H 2 O 晶体。在如题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搅拌下,使一定量的 MgS O 3 浆料与 H 2 S O 4 溶液充分反应。 MgS O 3 浆料与 H 2 S O 4 溶液的加料方式是__________;补充完整制取 MgS O 4 H 2 O 晶体的实验方案:向含有少量 Fe 3 + Al 3 + MgS O 4 溶液中,_______________。(已知: Fe 3 + Al 3 + pH5 时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室温下从 MgS O 4 饱和溶液中结晶出 MgS O 4 7 H 2 O MgS O 4 7 H 2 O 150170 下干燥得到 MgS O 4 H 2 O ,实验中需要使用 MgO 粉末)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实验题
  • 难度:中等

化合物 I 是鞘氨醇激酶抑制剂,其合成路线如图:

(1)化合物A的酸性比环己醇的_____(填“强”或“弱”或“无差别”)。

2B的分子式为 C 2 H 3 OCl ,可由乙酸与 SOC l 2 反应合成,B的结构简式为_____

3AC中加入 C 2 H 5 3 N 是为了结构反应中产生的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碱性条件水解后酸化生成两种产物,产物之一的分子中碳原子轨道杂化类型相同且室温下不能使 2% 酸性 KMn O 4 溶液褪色;加热条件下,铜催化另一产物与氧气反应,所得有机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 1 个峰。

5G的分子式为 C 8 H 8 B r 2 FH的反应类型为_____

6)写出以 C H 2 C H 2 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须用 NBS AlBN ,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推断题
  • 难度:中等

V 2 O 5 W O 3 /Ti O 2 催化剂能催化 N H 3 脱除烟气中的 NO ,反应为 4N H 3 g+ O 2 g+4NOg4 N 2 g+6 H 2 OgΔH1632.4kJmol 1

1)催化剂的制备。将预先制备的一定量的 W O 3 /Ti O 2 粉末置于 80 的水中,在搅拌下加入一定量的 N H 4 V O 3 溶液,经蒸发、焙烧等工序得到颗粒状 V 2 O 5 W O 3 /Ti O 2 催化剂。在水溶液中 V O 3 - 水解为 H 3 V O 4 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反应选用 N H 4 V O 3 溶液而不选用 NaV O 3 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催化剂的应用。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O O 2 N H 3 (其余为 N 2 )气体匀速通过装有 V 2 O 5 W O 3 /Ti O 2 催化剂的反应器,测得 NO 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题图所示。反应温度在 320360 范围内, NO 转化率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__________;反应温度高于 380 NO 转化率下降,除因为进入反应器的 NO 被还原的量减少外,还有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废催化剂的回收。回收 V 2 O 5 W O 3 /Ti O 2 废催化剂并制备 N H 4 V O 3 的过程可表示为

①酸浸时,加料完成后,以一定速率搅拌反应。提高钒元素浸出率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

通过萃取可分离钒和钨,在得到的钒酸中含有 H 4 V 4 O 12 。已知 H 4 V 4 O 12 具有八元环结构,其结构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

pH8 NaV O 3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N H 4 Cl 溶液,生成 N H 4 V O 3 沉淀。已知: K s p N H 4 V O 3 1.7×10 3 ,加过量 N H 4 Cl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实验题
  • 难度:中等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为

C O 2 g+4 H 2 gC H 4 g+2 H 2 OgΔH164.7kJmol 1

C O 2 g+ H 2 gCOg+ H 2 OgΔH41.2kJmol 1

在密闭容器中, 1.01×105Pa n 起始 C O 2 n 起始 H 2 14 时, C O 2 平衡转化率、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所测得的 C O 2 实际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题图所示。 C H 4 的选择性可表示为 n 生成 C H 4 n 反应 C O 2 ×1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 2COg+2 H 2 gC O 2 g+C H 4 g 的焓变 ΔH205.9kJmol 1

B.

C H 4 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C.

用该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约为 480530

D.

450 时,提高 n 起始 H 2 n 起始 C O 2 的值或增大压强,均能使 C O 2 平衡转化率达到 X 点的值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室温下,用含少量 Mg 2 + MnSO4溶液制备 MnC O 3 的过程如题图所示。已知 K s p Mg F 2 5.2×10 11 K a HF6.3×10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molL 1 NaF 溶液中: cFcNa++cH+

B.

“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 cMg 2 + K s p M g F 2 c F-

C.

0.1molL 1 NaHC O 3 溶液中: c C O 3 2 - cH++c H 2 C O 3 cOH

D.

“沉锰”后的滤液中: cNa++cH+cOH+c H C O 3 - +2c C O 3 2 -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室温下,探究 0.1molL 1 FeS O 4 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溶液中是否含有 Fe 3 +

2mLFeS O 4 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

Fe 2 + 是否有还原性

2mLFeS O 4 溶液中滴加几滴酸性 KMn O 4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Fe 2 + 是否水解

2mLFeS O 4 溶液中滴加 23 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Fe 2 + 能否催化 H 2 O 2 分解

2mL5% H 2 O 2 溶液中滴加几滴 FeS O 4 溶液,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A.

A

B.

B

C.

C

D.

D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金属硫化物( M x S y )催化反应 C H 4 g+2 H 2 SgC S 2 g+4 H 2 g ,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 H 2 S ,又可以获得 H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 ΔS0

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c C H 4 · c2 H 2 S c C S 2 · c4 H 2

C.

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步骤Ⅰ可理解为 H 2 S 中带部分负电荷的 S 与催化剂中的 M 之间发生作用

D.

该反应中每消耗 1mol H 2 S ,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2×6.02×1023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化合物 Z 是合成药物非奈利酮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不能与 FeC l 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

Y 中的含氧官能团分别是酯基、羧基

C.

1molZ 最多能与 3mol H 2 发生加成反应

D.

XYZ 可用饱和 NaHC O 3 溶液和 2% 银氨溶液进行鉴别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探究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气态产物: HN O 3 (稀) NO N O 2

B.

工业制硝酸过程中的物质转化: N 2 NO HN O 3

C.

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 2NO+2CO N 2 +2C O 2

D.

实验室制备少量 N H 3 的原理: 2N H 4 Cl+CaOH 2 CaC l 2 +2N H 3 +2 H 2 O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氢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应用。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基态 H 原子 1s1 的核外电子排布,使得 H 既可以形成 H+ 又可以形成 H ,还能形成 H 2 O H 2 O 2 N H 3 N 2 H 4 Ca H 2 等重要化合物;水煤气法、电解水、光催化分解水都能获得 H 2 ,如水煤气法制氢反应中, H 2 Og 与足量 Cs 反应生成 1mol H 2 g 1molCOg 吸收 131.3kJ 的热量。 H 2 在金属冶炼、新能源开发、碳中和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如 HC O 3 - 在催化剂作用下与 H 2 反应可得到 HCOO 。我国科学家在氢气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氢元素

B.

N H 4 + H 2 O 的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均为 sp2

C.

H 2 O 2 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D.

Ca H 2 晶体中存在 Ca H 2 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2)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

A.

水煤气法制氢: Cs+ H 2 Og H 2 g+COgΔH131.3kJmol 1

B.

HC O 3 - 催化加氢生成 HCOO 的反应: HC O 3 -+ H 2 HCOO+ H 2 O

C.

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反应: 2 H 2 O2e H 2 +2OH

D.

Ca H 2 与水反应: Ca H 2 +2 H 2 OCaOH 2 + H 2

(3)下列物质结构与性质或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H 2 具有还原性,可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的燃料

B.

氨极易溶于水,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

H 2 O 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H 2 Og 的热稳定性比 H 2 Sg 的高

D.

N 2 H 4 中的 N 原子与 H+ 形成配位键, N 2 H 4 具有还原性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元素 CSiGe 位于周期表中 A 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 rCrSirGe

B.

第一电离能: I 1 C I 1 Si I 1 Ge

C.

碳单质、晶体硅、 SiC 均为共价晶体

D.

可在周期表中元素 Si 附近寻找新半导体材料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实验室制取 C l 2 的实验原理及装置均正确的是(  )

A.

制取 C l 2

B.

除去 C l 2 中的 HCl

C.

收集 C l 2

D.

吸收尾气中的 C l 2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反应 N H 4 Cl+NaN O 2 NaCl+ N 2 +2 H 2 O 应用于石油开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 H 4 + 的电子式为

B.

N O 2 - 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5

C.

N 2 分子中存在 NN

D.

H 2 O 为非极性分子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

碳原子

B.

二氧化碳

C.

碳元素

D.

含碳物质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
  • 更新:2024-01-1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