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
2、如太行、王屋何? ( )
3、豫州今欲何至? ( )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
写出第(二)段文字中三组对比的内容(3分)
① ▲ ▲
② ▲ ▲
③ ▲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3、不然,籍何以至此 (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
①
②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
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又称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
通过阅读上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索隐音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集解离骚序曰:”三闽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索隐按:楚词作“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集解王逸曰:“己静絜。”受物之汶汶者乎!◇集解王逸曰:“蒙垢污。”○索隐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宁赴常流。○索隐常流犹长流也。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索隐蠖音乌廓反。温蠖犹悟愤。楚词作“蒙世之尘埃哉”。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集解应劭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也。”○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地理志长沙有罗县,罗子之所徙。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汨音觅也。口正义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春秋时罗子国,秦置长沙郡而为县也。按: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 B.己静絜静絜:正直清明 |
C.此物蛟龙所惮惮:喜欢 | D.回依其言依:依从,遵从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明屈原“宁赴常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③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
④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索隐”“集解”和“正义”都有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的作用,但是“集解”主要是汇辑诸家对古代经典的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的解释。 |
B.通过“索隐”对本文的解释,我们可以推测本文中的“怀瑾握瑜”和《楚辞》中的“深思高举”意思接近,都是指屈原思想品德高尚。 |
C.根据《续齐谐记》所讲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今天端午节包的粽子,是屈原传下来的方法,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
D.在和渔父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屈原内心的苦痛、怨恨和志向高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译文: ▲ ▲ ▲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 ▲ ▲
(3)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
译文: ▲ ▲ ▲
下列各项中“之”用作音节助词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顷之,烟炎张天。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蚓无爪牙之利。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A.范增数目项王 |
B.刑人如恐不胜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夜缒而出,见秦伯 |
B.大王来何操 |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D.以其无礼于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至鸿门,谢曰( )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3)沛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公( )(4)不然,籍何以至此( )
(5)张良西向侍( ) (6)常以身翼蔽沛公( )
下列句子中与“常以身翼蔽沛公”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请以剑舞 | B.乃欲以生劫之 |
C.使工以药淬之 | D.阙秦以利晋 |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写了一系列的事件:刘邦谢罪、项羽设宴、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护刘等,这些事写得张弛有度,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
B.到鸿门后,刘邦先称臣谢罪,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接着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 |
C.项羽听了刘邦的话后,立即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说了出来,还设宴招待刘邦,可见他是个心地善良,勇于改过的人。 |
D.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足见他是个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文言文(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
C.强忍(qiáng,勉强) |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
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
(1)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若 使 天 下 兼 相 爱 爱 人 若 爱 其 身 犹 有 不 孝 者 乎 视 父 兄 与 君 若 其 身 恶 施 不 孝 犹 有 不 慈 者 乎 视 弟 子 与 臣 若 其 身 恶 施 不 慈 故不 孝 不 慈 亡 有。
——选自《墨子·兼爱》
阅读《报任安书》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 |
B.若望仆不相师望:抱怨,怨恨 |
C.恐卒然不可为讳卒:同“猝”,突然 |
D.阙然久不报报:报答 |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为知己者用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 B.圣人不凝滞于物 |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D.去以六月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