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
①
②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
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汝识之乎? |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余之力尚足以入。 |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
下列各项中对 “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最不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①未尝闻任氏之风俗 ②饰小说以干县令 ③除去天下之害
④强行者有志 ⑤已而大鱼食之 ⑥人必从而害之
A.①③⑤⑥ |
B.①②④⑥ |
C.②③④⑤ |
D.②④⑤⑥ |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项王军壁垓下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族庖月更刀,折也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A.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A.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子胥①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②,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注:①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②上党之国:中原诸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 B.贾人夏则资皮(买,购入) |
C.遂使之行成于吴(讲和) | D.越人饰美女八人(打扮) |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执其手而与之谋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 B.暮寝而思之 |
C.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 D.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没死以闻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④吾妻之美我者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⑥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⑦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⑧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A.①④⑧/②⑦/③⑤⑨/⑥ | B.①⑧/②⑦/③⑨/④⑤/⑥ |
C.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 |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⑨ |
下列句子的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B.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 )
A.越王栖于会嵇山之后才开始寻求谋臣。 |
B.选文第一段,大夫种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越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以备用时。 |
C.伍子胥认为:吴越两国相邻,势不两立,不灭掉吴国,越国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
D.吴王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指出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牧连却之
而刀若新发于硎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D.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阅读《报任安书》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 |
B.若望仆不相师望:抱怨,怨恨 |
C.恐卒然不可为讳卒:同“猝”,突然 |
D.阙然久不报报:报答 |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为知己者用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 B.圣人不凝滞于物 |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D.去以六月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