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 离娄上》)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
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主题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②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什么是“知言”?
答:
(2)应该如何正确“知言”?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自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臣:使……臣服
C.百姓不,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者恨:痛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2分)
(2)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2分)
(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分)
(4)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颉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触涂:处处。⑤迒(hánɡ):(野兽的)脚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察之未耳     熟:熟练
B.日欢谐竟: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哉弘:伟大

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  )
①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表达出努力向善的意愿罢了。”

来源:2014届福建高考语文二轮限时综合小练02练习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赋税
B.驰驿之任俾:使,让
C.免赋杂役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可报:上报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材料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