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进兵北略地向北 旦暮渡易水早晚 则秦未可亲也亲近、接近 |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于是、就 而伤长者之意伤害、辜负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欺凌 |
C.函封之用匣子 太子迟之迟到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冠 |
D.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 |
给贡职如郡县 供
愿大王稍假借之 原谅、宽容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请写出元九的姓名。
写出自居易所发起的诗歌运动的名称及其主张。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寡人之过也 / 臣请入,与之同命 |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子亦有不利焉 |
C.以乱易整,不武 / 而乃以手共搏之 |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北收要害之郡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
对下列文言句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我)三十岁时成就文章,并多年立志担任卿相的职位 |
B.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 所以在我临死之前特意将自己赴死的原因向(父亲)大人陈说 |
C.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 我能听到你的歌哭,希望(你)不会被雄鬼欺负 |
D.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
那匈奴,像鸟兽一样聚集又分散,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题。(10分)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人 惟 求 旧 物 惟 求 新 新 也 者 天 下 事 物 之 美 称 也 而 文 章 一 道 较 之 他 物 尤 加 倍 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李渔《闲情偶寄》)“戛戛乎陈言务去”语出 (朝代) (作者)《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这段文字说明了“填词”应坚持什么原则?
下列省略句中,补充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于)关中 |
B.(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 |
C.荆轲有所待,欲与(之,指秦武阳)俱去。 |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下、瑕。 |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两次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 |
D.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吾其还也②以其无礼于晋 |
B.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C.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①嘉为先言于秦王②良曰:“长于臣。” |
阅读材料,完成题。(10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太 史 公 疑 子 房 以 为 魁 梧 奇 伟 而 其 状 貌 乃 如 妇 人 女 子 不 称 其 志 气 呜 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留侯论》)语段中的“高祖”“淮阴”分别是指谁?
“高祖” “淮阴” 作者认为,子房在楚汉战争中起了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