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王强同学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它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共16分)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唐朝时哪几位皇帝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2)元朝的行省制度规定: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3)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民族关系篇】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这则材料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
(6)元末有人写到:“胡人有妇解汉音,汗女亦解调胡琴。” 这反映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融洽关系?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少数民族帝王篇】(7)

民族
人物
 
契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党项
 
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
女真
 
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国
蒙古族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生活习俗篇】
(8)物质生活:唐朝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北宋的肉食众多以       为多。
(9)精神生活:请你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 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该朝代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一时期那一地区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材料三记载的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相权和皇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4年8月
(1)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3)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4)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什么贡献?
(2)1689年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是什么?
(3)图2人物当选总统后,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他曾颁布了哪部文献?
(4)图3人物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成功收回了哪两个地区?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随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请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的两个事例。(3分)
材料三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2)依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对元朝哪一制度的评价?当时元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有什么意义?
材料四 雍正二年,……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府。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大力整顿西藏行政事务,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 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央政府是怎样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的?为了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读史明智。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结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强同学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它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共16分)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唐朝时哪几位皇帝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2)元朝的行省制度规定: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3)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民族关系篇】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这则材料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
(6)元末有人写到:“胡人有妇解汉音,汗女亦解调胡琴。” 这反映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融洽关系?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少数民族帝王篇】(7)

民族
人物
 
契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党项
 
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
女真
 
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国
蒙古族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生活习俗篇】
(8)物质生活:唐朝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北宋的肉食众多以       为多。
(9)精神生活:请你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2分)这一制度中常设的科目有哪些?(2分)从材料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由此可看出其民族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3)列举三个表现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具体史实。(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捍卫国家主权】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4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承认并牢记那些为拯救人类所做出的牺牲,才能珍爱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 年7 月7 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强邻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宋哲元说不,蒋介石说不,全中国奋起反抗!卢沟桥上的枪声震撼了华北,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材料二 (1941年12月6日)布朗与其他传教士围坐在传教室的收音机前等待来自华盛顿的消息。在那里,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与日本代表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特使进行着最后的谈判。赫尔对和平谈判已几乎不抱希望……第二天下午4点,传教会传来了"日本空袭夏威夷的惊人消息" ……美国总统罗斯福将这次袭击称为"永远的国耻日"。
材料三 中国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自拉纳·米特著,陈永强等译《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强邻"指的是谁?"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2)材料二中"日本空袭夏威夷"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出现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除中国外的两个同盟国成员。材料中"最黑暗的邪恶力量"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巴西、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
材料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贫富分化的速度仍在加快,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目前已超过35个最贫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或相当于全球6亿居民的收入总和。然而,目前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材料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四: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三,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四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位先生作为军官……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更能联合东部十三州的真诚努力。
-——大陆会议上关于大陆军总司令人选的提议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这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映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位先生”应是谁?他领导了哪一场战争?(l分)战争胜利后,他主持制定了哪部宪法?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革命的性质是什么?(l分)
(3)材料三中的“总统”是谁?为战胜“恐惧”,这位总统实施了什么政策?(l分)
(4)材料四中的号召人应是谁?(l分)这位号召人通过哪一种建设模式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1945年2月,他和材料三中的“总统”共同参加了二战中的哪一国际会议?
(5)根据以上四位人物的活动,概括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常一次改革是否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和发展,若失败可能会遭致内乱和冲突。阅读下列有关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政府建立后,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理之下。1871年,政府派遣要员出访欧美,所到之处看到“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决定以欧美为榜样。政府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短短数年内就兴办了26000所小学,一批大学也纷纷开办。
材料三:“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在政治方面有什么主张?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知,这是日本历史上什么改革的内容?这场改革为什么会成为日本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可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推行怎样的政策?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此经济政策的认识。
(4)当今的改革使中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应该如何进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宽容
①汉朝时,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通往西亚和欧洲,这就是著名的  A 。它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它的开通,也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②唐朝贞观年间,高僧  B 西行,从古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还根据沿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封闭保守
③1453年,重继承而轻创新,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它文明优点和长处的  C 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④清王朝实行的  D 政策,使中国逐步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1)按表格中的字母顺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2)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
材料一  议会决定将英国王位共同授予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作为条件,新君主接受了《权利宣言》,该宣言后来扩充为《权利法案》,《法案》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它规定国王未经议会批准而中止法律、征税和维持常备军的行为非法;它保护议会内的言论和辩论自由。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
(1)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一个限制权利和维护权利的法案,依据材料一分别进行说明。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税收入
其它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商税收入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商税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3)材料三中的①②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地新华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4分)
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结合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
双边贸易额(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
1972年
11
——
0
2006年
2073
480
233

 
(3)据上表,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1分)
(4)请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小明同学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定一个最贴切的题目。(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