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言基础知识
字音 字形
多音字
易误读常见字
注音
常见易错字
汉字临摹
根据拼音写字词
字典、词典的使用
词性 词义
词性
字词的含义
词义辨析
近义词 反义词
关联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
选字组词
词语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短语 成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特殊短语
短语类型
成语
句子 标点符号
单句
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提取句子主干
句式转换
标点符号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及应用
语言的应用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排列句子顺序
扩写语句
压缩语段
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选词造句 造段
仿写语句
对联
病句辨析与修改
口语交际
新闻 广告 标语
图(表)文转换
情景对话
综合读写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文章题目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散文阅读综合
小说阅读综合
说明文阅读
说明类型
说明顺序
说明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科普阅读综合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提取论点
论据作用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新闻阅读
新闻的构成
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新闻阅读综合
材料阅读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朗读节奏划分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诗歌阅读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题材分析
诗歌炼字炼句
诗歌关键词句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思想情感
咏物诗
咏志诗
贬谪诗
哲理诗
诗歌阅读综合
名篇名句默写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送别离别诗
边塞征战诗
托物言志诗
思乡怀人诗
即事感怀诗
爱情闺怨诗
羁旅诗
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
名著情节
名著评价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作文
应用文
书信类
笔记类
公文类
宣传类
告示类
礼仪类
契据类
传志类
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小作文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目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陈三策。肃拊蒙背曰:"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表传》

【主释】《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后泛指兵书、兵法,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系相同的一项    

A.

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辞去

B.

见往事耳╲才美不外见

C.

省三史╲吾日三省吾身

D.

宜乎众矣╲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的是    

A.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B.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C.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D.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来源: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7-3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 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 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 ,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郭         

④以不时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

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 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 其上(《岳阳楼记》)

C. 书邀余入山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

由是则生 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来源:2021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7-3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沿:

       

②不以疾也

疾:

       

③发大溪口

发:

       

④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来源: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7-3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也。余忆曩 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舳舻相接 ,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交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   

  

(2)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   报更

B.棋   其下

C.惜无有   此为念者

(3)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4)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5)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6)【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7)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8)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来源:202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3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 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 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来源: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3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 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 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 而往, 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处于丛棘之间,则郁 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 之以卉药。琴编 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蒔(shì):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后"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

(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来源:2020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 ,善史传,隐于阳岐 .于时苻坚临江 ,荆州刺史桓冲将尽于许,訏谟 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 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 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 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訏谟( xūmó):宏图大计。⑤赠贶( 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 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   

②后遂无问津者   

③缘道以乞穷乏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来源: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 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躬耕 南阳(介词,在)

B.

先主 诣亮(连词,就)

C.

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 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

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

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出众才能,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

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来源: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文房四谱(节选)

◆苏易简

【笔】《墨薮》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妙。今之小学 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云: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 作挺 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色俱可爱。

【纸】《资暇》云: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松笺其来旧矣,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砚】 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凿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 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①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②溲(sōu):调和。③挺: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④自然:天然。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使         

(2)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八九月收□B.□色俱可爱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

(3)请用六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

(4)请翻译《文房四谱》(节选)中有关【砚】的文段。

(5)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代文人最钟爱的笔、墨、纸、砚,有许多连同产地一起成了享誉古今的知名品牌,请各举一个这样的品牌名称。

笔:   墨:   纸:   砚: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含有"笔""墨""纸""砚"中任意一字的一联古诗。

来源: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来源: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戚继光 ,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 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 ,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 ,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 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 ,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来源: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来源: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第二部分 课外阅读理解。

阅读《二鹊救友》,回答各题。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 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悲鸣不

(已经)

B.若相语

(形状,样子)

C. 古木上

(聚集,会合)

D. 一赤蛇吞之

(含着,叼着)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来源: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第一部分   课内理解掌握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疑质理   

②或遇其 叱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 无硕师名人与游

有所不辟也

B.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

C.录毕,走送

当余 从师也

D.无从致书

俯身倾耳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选自《韩非子》)

注:①戒:警戒的信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后贼追至

贼: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

以:  

③使人止之

使:  

④击鼓而民不赴

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②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

(3)请分别概括华歆、王朗、楚厉王三人的品质特征。

来源: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未知题型
  • 难度:中等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