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言基础知识
字音 字形
多音字
易误读常见字
注音
常见易错字
汉字临摹
根据拼音写字词
字典、词典的使用
词性 词义
词性
字词的含义
词义辨析
近义词 反义词
关联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
选字组词
词语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短语 成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特殊短语
短语类型
成语
句子 标点符号
单句
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提取句子主干
句式转换
标点符号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及应用
语言的应用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排列句子顺序
扩写语句
压缩语段
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选词造句 造段
仿写语句
对联
病句辨析与修改
口语交际
新闻 广告 标语
图(表)文转换
情景对话
综合读写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文章题目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散文阅读综合
小说阅读综合
说明文阅读
说明类型
说明顺序
说明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科普阅读综合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提取论点
论据作用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新闻阅读
新闻的构成
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新闻阅读综合
材料阅读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朗读节奏划分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诗歌阅读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题材分析
诗歌炼字炼句
诗歌关键词句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思想情感
咏物诗
咏志诗
贬谪诗
哲理诗
诗歌阅读综合
名篇名句默写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送别离别诗
边塞征战诗
托物言志诗
思乡怀人诗
即事感怀诗
爱情闺怨诗
羁旅诗
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
名著情节
名著评价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作文
应用文
书信类
笔记类
公文类
宣传类
告示类
礼仪类
契据类
传志类
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小作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趟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遢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荻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齐有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 ,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

问齐主何在,绐 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欧③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卯 ,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文林馆:官署名,北齐置,掌著作及校理典籍,兼训生徒,置学士。②绐(dài):哄骗,欺骗。③欧:同"殴",击打。④童卯(guàn):儿童。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益慕圣贤 ·

而不知太守 · 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B.又 · 无硕师名人与游

· 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C.犹 · 以学成忠

· 一战(《曹刿论战》)

D.后主之 · 青州

· 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田鹏鸾在品质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魏郡名。②王错:人名。③谮(zen):诬陷。④岸门:地名。⑤雪:擦拭。⑥识:知。⑦毕:尽,用完。⑧西河可以王: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

魏日以削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性行淑均                       均: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悉: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咨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用自己的话谈谈,选文中诸葛亮规劝后主刘禅怎样治理国家。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 疑质理    

·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 中书学生

不足 ·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 (《记承天寺夜游》)

C.尤好 ·

· 引凄异(《三峡》)

D.父母寝睡 ·

· 不以其道(《马说》)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2018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受任于败军之际

B.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乃不敢言

若无兴德之言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是何世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来源: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

客有于此

B.闻寡人之耳者

君不闻大鱼乎

C.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请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

来源:2018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来源: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②因相视流涕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④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来源: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 ,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 游宴,周一中坐叹曰:"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 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 ·   

②因相视流 ·   

③王导愀然变 ·   

④众皆收泪 ·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来源: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长,南游云梦

· 鲁肃过寻阳

B.破 · 为笑

临表 · 零,不知所言

C. ·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 七百里,高万仞

D.恨丹液未 ·

自是指物作诗立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来源: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山故有亭 ,世传以为叔子 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 ,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 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 止也,乃来以记属于

【注释】①亭:这里指岘山亭。②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③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④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⑤声:指好的声誉。

(1)选出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山 有亭

公问其

B. 太守

此之 失其本心

C. 之者谁

其后轩为荣光禄堂

D. 广 新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 不知人之乐

(2)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   

(4)【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来源:2017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选手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动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乏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 ,有高世之心,故假节 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 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选自《乐毅报燕王书》)

【注释】①错:通"措",施行。②节:符节。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③擢(zhuó):提拔。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遂 · 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 · 头(《小石潭记》)

B、受任 · 败军之际

皆以美 · 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臣 · 贤圣之君

· 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而以身 · 察于燕

所识穷乏者 · 我与(《鱼我所欲也》)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甲】文中的"先帝"与【乙】文中的"先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来源:2017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 ,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 常稔之田 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初公之未显贵也,尝有志于是 矣,而力未逮 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 ,后世子孙修其业 ,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虽位充 禄厚, 而贫终其身 之日身无 以为 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节选自《古文观止》之《义田记》,作者钱公辅)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伸淹,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③常稔(rěn)之田:常熟之田、良田。④是:指"养济群族之人"。⑤逮:及。⑥殁(mò):死。⑦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修,遵循。⑧充:本意是实,满,充足。这里引申为"高"的意思。⑨敛:为死者易衣为小敛,死者入棺为大敛。敛,与"殓"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 · 物喜,不以己悲。(因,因为)

B.予尝 · 古仁人之心(请求)

C. · 施之(全,都)

D. · 而终其志(心愿、志向)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4)甲、乙两文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   (用甲文语句回答)。乙文作者高度赞扬范仲淹并表明本文写作缘由的一句是:   

来源:2017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相与步于中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