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综合发展指数是对某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科技等方面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好。读“我国2000 年及2008 年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图”,完成下列问题。

八年来,中部地带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变化不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①鄂    ②湘   ③冀  ④晋 ⑤陕

A.①② B.②③ C.⑤④ D.②⑤

促进内蒙古农村综合发展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 粮食生产大幅增加         ② 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绩突出
③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④ 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降水量增多 B.气温年较差变大
C.PM2.5下降 D.湖泊水质变差

下列措施中,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A.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B.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C.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
D.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X、Y分别表示2010年某城市人口迁出量、迁入量,P1~P4代表该年份的四个季度,则该地人口机械增长量最多的季度是

A.P1 B.P2 C.P3 D.P4

若Y表示某流域不同阶段平均降水量的相对数值,P1~P4依次代表该流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则X、Z分别表示城市的

A.平均蒸发量、平均下渗量
B.平均下渗量、平均地下径流量
C.平均蒸发量、平均地表径流量
D.平均蒸发量、平均径流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国家中,“城市蔓延”现象普遍存在的是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新加坡

“城市蔓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A.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
B.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C.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D.土地利用率降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我国1949年——2008年城市数量(个)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100万以上的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这样分布的自然原因。
(3)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近期我国力推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有人主张优先发展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人主张要以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为主。你同意哪种观点?并简述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与之同时,地下水水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铺设渗透路面、渗水性停车场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
材料二: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地理事物在应对城市内涝和地下水水荒中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A.阻止乡村人口进城 B.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条件
C.丢弃旧城,建立高标准新城市 D.无限制扩大城市的占地面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一般在中小城市表现最为突出
B.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C.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D.在发展中国家暴露的最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城市用地单位面积上的居住人口数,是表示城市人口分布密集程度的综合指标。读“伦敦、纽约、巴黎和波士顿四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致四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在降低
B.城市化进程在加剧
C.城市人口数量在减少
D.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幅度超过人口增加的幅度

图中四城市人口密度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少 B.城市管理难度降低
C.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增加 D.城市人地矛盾显著加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图1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2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其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下图为“1850一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中、英、美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正确的是

A.英国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慢于美国
D.英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最早

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A.英国一一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中国一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美国一一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D.中国一一大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是2015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同城市高速公路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拥堵“痛苦指数”(拥堵所花的时间与人们所能忍受的最长时间之比称为拥堵痛苦指数)最高城市是(     )

A.重庆 B.西安 C.北京 D.成都

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都较高,其原因可能是(     )
①人口众多   ②交通通达度高    ③长期拥堵已成习惯   ④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近年来,墨西哥成为我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读墨西哥地形及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中墨贸易,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①中国从墨西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             ②中国从墨西哥进口家具、玩具
③墨西哥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                 ④墨西哥从中国进口热带农产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13年底墨西哥城市化率已达80 %。下列说法符合该国城市与城市化实际的是(   )

A.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平原
B.城市体系合理,中小城市特别发达
C.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D.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工业化速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事物主要作用(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C.减轻土壤的盐渍化现象
D.加强生物和环境多样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