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近20年来,许多大城市建设了高架公路、地铁、轻轨等新交通设施,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据此完成21~22题。
有些城市高架公路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设了近2米高的屏障,其目的是

A.防止车辆冲出路面 B.隔音、减轻噪声污染
C.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D.美化城市环境

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错开休息日和上班时间 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③鼓励私人买车,解决乘车难问题 ④发展高层建筑,腾出地面拓宽公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来源:高三寒假训练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19~20题。

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汽车尾气中的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是

A.正比 B.反比
C.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无相关性

下列各项措施中较为合理且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是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B.大力发展货车数量,限制公共汽车数量
C.增加公共汽车站,减少市民候车时间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图2-2-15是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2-15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
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13~14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来源:城市化扩容模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据此回答10—11题:(双选)
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
害有(   )

A.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
B.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团难
C.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
D.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除了铺设透水砖以外.下列哪些做法对改善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   )

A.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C.扩大郊区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 D.扩大绿化面积
来源:城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白天噪声值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下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回答6~7题。

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 C.网吧和体育场 D.学校和锯木场

M、N两处噪声值是向外迅速减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盛行风的影响 B.绿化带的作用 C.河流的影响 D.声波传播自然减弱
来源:等值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目前,某些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
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  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30.有关中国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坐车难及塞车现象
C.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的塞车及空气污染
D.可以有效缓解下岗工人就业难的问题
来源: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图1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中甲、乙两地产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农业共同特点水热配置好 B.两地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产地
C.两地交通都具有沿河、沿铁路的便利 D.两地城市高度密集,都接近消费市场

甲地与乙地相比,劣势在于(    )

A.大量民工涌入,导致劳动力过剩 B.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不够
C.水土资源日益紧张,城市规模盲目扩大 D.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来源:试题不新颖,第二问是原题httpwwwdywznetcnmsgzs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容易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星城。读下图回答下列两题。
blob.png

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A. 中期阶段
B. 加速发展阶段
C. 高级阶段
D. 衰落阶段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D. 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