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近20年来,许多大城市建设了高架公路、地铁、轻轨等新交通设施,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据此完成21~22题。
有些城市高架公路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设了近2米高的屏障,其目的是
A.防止车辆冲出路面 | B.隔音、减轻噪声污染 |
C.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 D.美化城市环境 |
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错开休息日和上班时间 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③鼓励私人买车,解决乘车难问题 ④发展高层建筑,腾出地面拓宽公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19~20题。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汽车尾气中的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是
A.正比 | B.反比 |
C.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 D.无相关性 |
下列各项措施中较为合理且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是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
B.大力发展货车数量,限制公共汽车数量 |
C.增加公共汽车站,减少市民候车时间 |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
图2-2-15是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2-15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
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13~14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水平高 | B.人口数量少 | C.人口密度小 | D.经济发展水平高 |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
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据此回答10—11题:(双选)
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
害有( )
A.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 |
B.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团难 |
C.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 |
D.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
除了铺设透水砖以外.下列哪些做法对改善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 )
A.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
C.扩大郊区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 | D.扩大绿化面积 |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白天噪声值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下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回答6~7题。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 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 | C.网吧和体育场 | D.学校和锯木场 |
M、N两处噪声值是向外迅速减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盛行风的影响 | B.绿化带的作用 | C.河流的影响 | D.声波传播自然减弱 |
目前,某些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
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 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30.有关中国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
B.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坐车难及塞车现象 |
C.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的塞车及空气污染 |
D.可以有效缓解下岗工人就业难的问题 |
图1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中甲、乙两地产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农业共同特点水热配置好 | B.两地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产地 |
C.两地交通都具有沿河、沿铁路的便利 | D.两地城市高度密集,都接近消费市场 |
甲地与乙地相比,劣势在于( )
A.大量民工涌入,导致劳动力过剩 | B.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不够 |
C.水土资源日益紧张,城市规模盲目扩大 | D.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星城。读下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A. | 中期阶段 |
B. | 加速发展阶段 |
C. | 高级阶段 |
D. | 衰落阶段 |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A. |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
B. |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
C. |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
D. | 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