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14年12月,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出炉《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江苏省推进城镇化的影响和政策建议》,下表为江苏最新城市规模等级列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江苏省城市新等级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面积越大,城市等级越高
B.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C.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D.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

江苏省I型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大量外迁,可能降为II型大城市
B.城市用地紧张,城市空间结构亟需优化
C.经济发展趋缓,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D.逆城市化严重,服务范围缩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公路 B.铁路 C.航空 D.水运

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
①缓解交通拥堵 ②优化空间结构   ③引发人口集聚   ④摊大饼式扩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表示的是首位城市的相对规模。下表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首位度变动表(1985~2009年)。据此完成各题。

1985年
2009年
地区
高首位度
中首位度
低首位度
地区
高首位度
中首位度
低首位度
2.275
东部
地区

5.257广东
1.843浙江
1.143广西
1.007河北
1.002山东
1.758
东部
地区

3.389海南
1.569辽宁
1.542广西
1.374河北
1.300广东
1.264山东
1.104福建
2.444
中部
地区
7.403湖北

1.975山西
1.638吉林
1.594内蒙古
1.543河南
1.009安徽
2.610
中部
地区

3.883湖北
3.609江西
3.083黑龙江
1.994吉林
1.990山西
1.861河南
1.811安徽
1.360内蒙古
4.419
西部
地区
10.26青海
6.060陕西
5.597甘肃
5.118云南
4.709西藏
3.069新疆
1.307四川
1.189宁夏
4.858
西部
地区
7.690青海
7.137云南
6.311四川
6.050陕西
4.682西藏
3.510贵州
3.228新疆

 
城市首位度与陕西省情况最接近的国家是

A.德国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 D.墨西哥

目前中国城市首位度变化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

A.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下降
B.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中小城市数量多、规模小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城市体系完善
D.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大于大城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B.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C.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D.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图示事物主要作用(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C.减轻土壤的盐渍化现象 D.加强生物和环境多样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2014春运客流量或超36亿拥挤、抢票、旅途思乡是这场人口大迁徙的关键词,人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之间,下图是铁道部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人口流动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湖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
B.湖南 湖北 四川 广西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
C.上海外出打工主选地为新疆
D.云南 西藏 新疆 黑龙江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

据2014年1月26日(农历26) 上午10点的百度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249,从成都迁出的1000个人到北京的就有329个,数据表明这一时段从成都迁出的人口较迁入成都的人口还多了近100人,专家称之为 “逆向春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B.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 ,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春运问题反映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 解决我国春运难的根本措施应该是(    )

A.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
B.延长春节假期错开放假时间
C.加大商品房的建设,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商品房建设
D.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的城市化, 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错误的是

A.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
B.绿化带面积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C.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D.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省城镇分布图(左图)和地形图(右图)。

材料二城市快速扩张,往往导致城市病,但快速扩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实际上,目前我国城市病的本质不是“数量病”,不是“速度病”,而是“生活质量病”。城市的发展应该让广大市民受益,未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省县级以上城市分布不均,多沿___________分布,地区分布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及的“生活质量病”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特色的是(  )
①文物古迹的特色 ②自然环境的特色 ③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 ④城市格局的特色 ⑤城市商业广告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密度小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发展水平高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表为2003年~2009年南通市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2003
748.38
290.37
2004
745.78
325.16
2005
732.28
326.60
2006
724.93
339.99
2007
717.95
348.92
2008
714.77
359.17
2009
713.37
375.95

 
表资料说明南通市

A.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
B.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
C.2007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D.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正不断上升

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内涝增多 B.地下水位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降水减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图中山地呈东西走向,夏、秋两季均有大量降雨,每年为关中地区送去大量优质淡水资源。山地北侧发育了上千条瀑布,而山地南侧则难见瀑布的身影。
(1)当图中河流一年中第一次进入汛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安昼夜变化幅度最小 B.正是图中山地红叶满山
C.该地区小麦正值收割期 D.我国雨带移至华北地区

(2)请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释:
①为什么瀑布多出现在该山地北坡。②图中山脉夏、秋季均多雨的原因。
(3)图中的城市80%以上被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占据,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状态。请说明城市硬质地面面积过大会对自然环境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
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949年以来,黑龙江省城市化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下图为2011年该省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黑龙江省:

A.主要靠边境贸易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B.商品谷物农业发达延缓城市化进程
C.黑河市比哈尔滨市的服务功能更齐全
D.大庆市调整产业结构利于可持续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